• 首页

  • 关于展会

  • 展商服务

  • 观众服务

  • 新闻资讯

  • 雷达大会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国家级、专业性、国际化的雷达行业展会

人物 | “自行车上的院士”与共和国“千里眼”同频协奏


发布时间:

2024-02-04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勾勒出北京理工大学校园一道熟悉的风景——虽已是耄耋之年,他仍骑行往返于实验室和住宿区之间,流连在雷达领域教学科研一线。四季轮转,从未间断。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二可。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勾勒出北京理工大学校园一道熟悉的风景——虽已是耄耋之年,他仍骑行往返于实验室和住宿区之间,流连在雷达领域教学科研一线。四季轮转,从未间断。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二可。

image.png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组图均为受访者供


       22岁,他设计出“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30岁,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43岁,研制出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6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5岁,创立学科性公司,让国家重大需求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择一事,爱一生。今年90岁高龄的他,已躬耕教学科研70年。他建立和培养了“三代雷达人”的科研梯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前沿课题,为我国雷达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培养出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达,素有“千里眼”之称,帮人们探测未知;毛二可,用一生探寻雷达领域的未知。他与雷达的“磁场”,似乎天然同频共振。

所爱融于国家所需

毛二可生于北京,儿时随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辗转广州、重庆、北京多地。在重庆私立南开中学,从小就喜欢摆弄无线电的他,加入了中国无线电学会南开分会。

抗战时期,许多工厂搬到重庆,为爱好无线电的少年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的机会。他们从电子废件中捣腾零配件,拼装无线电作品。“土电话”“收音机”“校园广播”……滋养着少年毛二可的兴趣与好奇。

1949年,华北大学工学院(北理工前身)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跟随党中央迁至北平,并直接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筹备建设新中国第一所重工业大学。

两年后,听闻这所学校计划开始招生,并设有电机制造专业,即将从中学毕业的毛二可兴奋不已。“这个专业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在。”毛二可回忆,他毫不犹豫收起行囊,北上报名,参加考试,如愿成为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统考入学的大学生。



image.png

青年时期的毛二可 正在北理工雷达实验室工作


      那时,他年仅17岁,满怀壮志叩开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大门,开启了一生挚爱的科研事业。

校园里,毛二可每天沉浸在对专业知识的无限渴求中,加之不少同学来自革命老区,毛二可与他们的互动,很快消除了远离家乡的孤独与陌生感。慢慢地,一个声音在他的脑海里愈发强烈起来:“终于参加革命队伍了,国家培养自己,自己也要为国家做事。”

似乎他的成长之路,已悄然伏下跟雷达不期而遇的笔墨。

1952年,这所学校调整办学方向,开启建设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的历史新征程,培养新中国第一代“红色国防工程师”。1953年,学校成立国家急需的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我国首批从事雷达专业教学科研的单位之一。毛二可所在的专业同步调整到雷达专业。彼时,他与雷达正式结缘。

一次课上,苏联专家库里可夫斯基,用两个示波器演示了电视信号收发的原理,这引起了毛二可的极大兴趣。当时,电视已在欧美国家研制成功,但在我国尚属空白。库里可夫斯基问学生是否愿意加入兴趣小组制作电视原理设备时,毛二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科研兴趣小组成立后,毛二可与同学们计划做一个较大的示波管,用于扫描图像显示。

真正动手实践才发现困难重重——没有电视机显像管,他们就利用雷达显示管做了一个扫描电路;没有摄像管,他们就用光电管,用单个亮点逐点扫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自己动手,成功做出一个初级的电视发射和显示系统。

尝到研发甜头的同学们难掩激动,很快又瞄准如何让图像动起来的难题。费尽周折,毛二可和同学们找到一个旧电影放映机,用手摇方式控制信号输入,信号经放映机放大,传输图像真的动了起来!不久,在原国家邮电部和学校支持下,毛二可和同学们打造的“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这所学府。

“真刀真枪的无线电研究实践,带来的乐趣是无限的。后来真正学雷达,觉得雷达更高级,乐趣又增加不少。”毛二可嘴角上扬,由内而外散发着对雷达研究的热爱。

知难而进献身“国之大者”


1957年,在主管部门的建议下,这所学校开始筹建雷达研究室。翌年,时任校长魏思文向上级提出申请,希望能批给学校一些新型雷达,用于建设试验场地。

“当时学校实验用的都是小型雷达,没有大型号的。上级非常支持,一口气批下了三台从苏联进口的大雷达。我们的雷达实验室成了当时国内高校里最大的。”毛二可回忆说。

架设复杂的雷达系统并非易事。当时已留校任教的毛二可,与一同留校的几个雷达班的同学担起这项任务。上下班路上耗时,他干脆就睡在雷达车里。经过反复尝试,一片新的雷达科研天地,终究舒展开来。

“这样的实验条件,在当时国内高校当属顶配,清华的高年级学生都到我们这儿实习、做毕设。”几十年过去,聊起当年参建的雷达研究室,毛二可仍旧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image.png

青年时期的毛二可(右一)与同事开展科研工作


雷达研究领域,毛二可是个高产的发明家。搞了多少发明、得了多少奖项,他自己也数不清。


不过,有一项发明,他和学生都记忆犹新。

那是1977年问世的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毛二可说,要想利用雷达监测移动的飞行物,需要区分接收到的监测物体雷达回波的多普勒频率,移动越快频率越高。“接收到回波后,通过滤波器的处理,将物体以移动速度进行区分,排除掉固定物体等干扰物,就能‘看到’目标飞行物了。”

原理说起来不难,但谁能在实际操作中将它实现?当时,各国科学家暗自较着劲。

“一座岿然不动的大山和一架移动中的飞机,反馈的回波强弱差距有上万倍都不止。”毛二可说,如何在固定物体强杂波的干扰中,提取出更小的运动目标,并检测出它的移动速度,就必须找到能提取运动目标的延迟线这一关键器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毛二可和同事们反复试验,从水银延迟线,到磁致伸缩延迟线,再到熔石英延迟线……十余载坚持,最终攻下这个难题。1977年,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参加了国家组织的电子对抗测试,不出所料地展示出优越性能,提升了我国空中目标探测能力。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毛二可带领团队,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技术成果响应国家重大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某实验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脱靶量测量系统的需求,要求研制一款雷达,用以准确测量高速运动物体与固定目标交汇时的方向、距离。西方曾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脱靶量检测——“从干草堆中找一根针”“在茫茫天空锁定一根‘绣花针’”。

毛二可接下了这个任务。

“最开始,实验遇到的一大关键性难题,是解决高速运动物体与目标交汇实验的成本问题。”他说。

于是,毛二可想出不少“土办法”。比如,他们制作出一米多宽的大型弹弓,发射大钢珠作为运动目标,进行雷达跟踪实验。弹珠的大小与老年人的手部健身球相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既能保证实验效果,又降低了实验成本。

“那时候老师已年过六十,还坚持带我们一起到郊外做实验,一干就是一天。”毛二可的学生回忆。

每当实验进入瓶颈,毛二可总鼓励大家:“实验原理没问题,坚持下去定能成功。”那份对待科研的从容和笃定,给每个人都吃了“定心丸”。

历经八年耕耘,团队拨开层层云雾,完成雷达定型。这个项目还不断“演进”,如今已发展为国家重点领域的系列设备。

发展,总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毛二可的每一步突破,都饱尝艰辛。他曾不顾电磁波辐射危害,累计上机1000多小时;曾在实验中,不小心被上千伏高压电打得满手鲜血、手臂撕裂。

成绩与荣誉,接连向他走来——1978年,他领衔的“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87年,他研发的显示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时年该领域国家级最高奖;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他领衔的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一个越来越追求效率的时代,时间浪费不起。如果选择了一项事业,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毛二可用纯粹的态度,坚守科研一线,潜心学术事业。在他看来,这正是自己能在雷达领域“取得一点成绩”的关键要领。

2009年,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吹来了东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等内容的“1+6”政策,鼓励教师创业。北理工雷达所顺势而为,成立了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关村首家实行教师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

那年,毛二可75岁。

时间滚滚向前,北理工雷达所迎来第三代雷达人。如今,该雷达所也正式更名为雷达技术研究院。

“毛老师务实、拼搏、肯干,很有人格魅力;龙老师领导力强,有激情、有热情。如果说第一代人是创业,第二代人是追赶和并跑,第三代人则是要努力实现领跑。”作为第三代雷达人,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程这样解读“三代雷达人”的师承。

发展至今,这里的师生们为获取实测数据,依旧坚持奔赴艰苦地区的试验场,连夜处理观测结果。冬季的北方、夏季的南国,颠簸的机舱里、风浪中的海船上,都镌刻下他们的青春烙印。

曾有老师认为,太苦太累会吓退学生,希望放松些要求,但被毛二可和龙腾拒绝了。

时代飞速向前,怎样才能真正把这份雷达精神传承下去?“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学生看到教师在努力,也会被感染。”胡程说。

这一点,毛二可仍身体力行做着诠释:90岁高龄,依旧坚守科研教学一线。多年来,他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尹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王沙飞、姚富强等一批批国之栋梁……

2020年,北理工将该校人才培养最高荣誉“懋恂终身成就奖”授予毛二可,以表彰其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龙腾看来,北理工雷达团队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毛二可先生开创的团队文化——不逐名利、不慕虚荣,国家需求在前,个人得失在后。

如今,毛二可与雷达的故事,仍在续写……

结语:正是因为老一辈人对于雷达的坚守,一代代的延续,才有了我国如今的强盛,让我们向前辈致敬!并延续老一辈的热爱!

                            文章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一汽红旗与禾赛科技携手打造全球首个舱内激光雷达智驾方案

ET25基于禾赛自研的激光收发模块,将905 nm激光雷达的测距能力提升到250米以上(10%反射率),使得智能汽车能够在遇到复杂路况时,早早判断风险,并做出更加安全理智的决策。此外,ET25还具有低功耗、低噪音的特性,功率仅12W,在舱内运转时的噪声不到25分贝,保障了用户…

2024-02-22

降本与上量:中国本土激光雷达公司或临商业化拐点

随着2023年成为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指点到点辅助驾驶)落地元年,为迅速“开城”,抢占新一轮智能比拼的制高点,业内主流主机厂纷纷推出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带动激光雷达销量加速起飞。  本土供应商经过过去几年的“拼杀”,开始牢固占据全球市场的第一梯队…

2024-02-09

四创电子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线性调频 MIMO 雷达信号处理器”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四创电子(600990)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 一种线性调频 MIMO 雷达信号处理器 ",专利申请号为 CN202321680838.0,授权日为 2024 年 2 月 6 日。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性调频 MIMO 雷达信号处理器…

2024-02-09

了解更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