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上午,低比特/低采样雷达信号处理分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B馆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作为2025雷达无线电产业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低比特/低采样雷达信号处理分论坛由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国无线电协会雷达产业分会联合主办,深圳大学黄磊教授担任分论坛主席,李强副教授担任共同主席并主持了本场分论坛。论坛聚焦低比特量化与低采样条件下的雷达信号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交流,为推动雷达系统向低成本、低功耗、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探索前沿技术,开拓雷达系统新架构
深圳大学黄磊教授代表主办方为分论坛致辞。他指出,随着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高精度量化与高速采样的雷达系统在面对大规模部署、低功耗要求等应用场景时面临挑战。低比特/低采样技术通过优化系统架构,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系统复杂度与成本,为雷达技术的创新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电子科技大学崔国龙教授在《稀疏学习雷达成像技术与验证》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基于稀疏学习理论的雷达成像新方法。该技术通过利用信号固有的稀疏特性,在低采样条件下实现了高质量的图像重建,为资源受限环境下的雷达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发林教授以《抗噪单比特SAR成像算法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单比特量化在合成孔径雷达中的应用。研究针对单比特量化过程中的噪声干扰问题,提出了创新的抗噪成像算法,显著提升了单比特SAR在复杂环境下的成像性能。

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理论实践融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徐瑞荣研究员分享了《导航雷达智能化个体识别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将低比特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在保持系统低复杂度的同时,实现了对特定目标的精准识别,为导航雷达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浙江大学朱江副教授在《低精度量化线谱估计和检测:理论分析和广义牛顿正交匹配追踪算法设计》报告中,从理论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了低精度量化对线谱估计性能的影响。研究团队提出的广义牛顿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有效解决了低比特量化条件下的参数估计难题,为算法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深圳大学李晓鹏副研究员以《稳健单比特DOA估计》为主题,分享了在单比特量化条件下波达方向估计的最新进展。研究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量化误差、模型失配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强鲁棒性的估计算法,拓展了单比特雷达系统的应用范围。

凝聚行业共识,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本次分论坛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学者,报告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算法设计,从技术验证到系统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低比特/低采样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在民用通信、无人系统、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深入的交流讨论,与会代表形成了重要共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低比特/低采样技术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雷达技术的智能化变革与产业升级。

